首页 > 行情 >

【环球播资讯】加速景观:杨淞、杨凯、马晟哲 速度的艺术

时间 : 2023-01-09 11:16:27 来源:


(资料图片)

2023年 1月 6日,「頌」艺术中心2楼「藏家厅」首次开放,为大家带来由「頌」创始人苏芒策展的“加速景观” 正式揭幕,展览汇集了三位新锐艺术家杨淞、杨凯、马晟哲近年来的27件代表性创作。他们同以“速度”这一重要主题,却展示了各自不同的艺术媒介探索以及极富个人语言的视觉呈现——杨淞的“加速的风景”,杨凯的“慢速的对抗”,马晟哲的“速度的有序再生与无序崩坏”。三位年轻的艺术家,籍以他们的创作,提供一个去重新看待“速度和真实”的全新视角,为注定不平凡的2023年带来不平凡的“速度景观”。

三位艺术家不约而同地用差异化的媒介手段来表达“速度”对于物质和感知带来的逆差:如何采用本身原教旨属性很强的材料来造就二维下的多维变速景观。让速度——这个以解放和自由的名义,被科技释放并越来越快地裹挟着我们的符咒,在这里被解构,被转化。在操作意志的把控下,展现出精准而丰富的视觉表现力——从而达成了关于材料使用和艺术观念表达之间极为深化的哲学思考。

热爱赛车和骑行的杨淞,将自己在高速公路上疾驰到飞升的感觉,抽象提炼为几近vanishing point的视觉经验,将狂野的情感动因与精心打磨的技术意图统合到了一起,以0.1毫米的钢丝和上万次缠绕,使媒介材料构建出具有幽深宇宙般的动感画面。他独创的速度抽象的文本和叙事核心,充满了紧张感和强大的张力。就像他在2021年个展所谈到的:“当我们开到公路灭点那个地方的时候,那儿你和风景都一起消失了。”当这些纤直的钢丝一层层累叠到一起的时候,一个涌向极限的中心开始出现,围绕着这个无尽消失的点,速度确确实实成为了可被欣赏移动的风景。

在杨淞“旋转”系列实践经验中,加速,成为可被感知的视觉单位,世界不仅仅在偶然的条件下构成的,世界还是速率不断调节、失控、翻折与挤压过程本身,在这一过程中,表面林林总总纷繁多样的对象世界开始烟消云散,视觉上的速度之线成为了关于世界的新的语法替代。当我们脱离了约定俗成的模型与秩序,势必堕入无名的恐惧。当事物从一个定向的、狭义的、微观的有机对象,转向一个敞开的、无序抽象的无机经验,这也就是为什么,我们最终会渴望回到古典意义上的悠远与沉静。由此,无论是其中的尼安德特人、爱因斯坦、猩猩,还是猫和孕妇都处在这一加速离心力的操控指令下,所有物质都被一种共有的离心的周转运动所统率,形象轮廓会消弭,物种离开自身特殊样貌,开始回归为一个原初真实的载体。速度成为了产生和消解一切形象的始终与缘由。

而艺术家杨凯,则在多年西方当代艺术的语境里,最终找到了对抗速度的视觉语汇——那脆弱却古老的传统绢本水墨。在他最富有标志性的“礼”系列中,明式家具中的坐具、乘具和卧具都脱离了平时古典家具系统聚合的状态,在慢速古老的岁月中“分崩离析”。从物的本体中生发出多重的带有“慢速度感”的幻影。四出头官帽椅、琴桌、案几、脚踏等造型的线与面不再是基于实体空间的圆浑状摆置,而是展现为后现代的碎片、解域与带有割裂况味的去中心形式。

它们开始以与实体剥离开来的残影指向未来,充满虚无的美学意味。在实与虚的对照与穿插之间,轻重色块的填充与留白之间,明式古典家具中所寄予的礼之缓缓悠长,与当下人们飞速变化的当代语境之间,曾经习以为常的物的秩序被加速地颠倒了,颠倒是一种风格,慢是一种对抗。杨凯的探索,更多是偏向永恒的寓意。

在杨凯作品中,荧光色丙烯的使用大胆突兀,让绢本自身所带有的轻透感,附着了艺术家有意为之的工业感和科技气息,进一步丰富了原有的中国传统颜色体系,与其画作符号上的挪用和转化逻辑相契合。

《礼》是中国传统在当下观念中,以物质的形态仍然坚固的存在的信念。它,既是游离于我们之外的,又是亲近的。这正是杨凯的作品中所展现出的,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困惑感,令人欣喜又深感不安,长久凝视下的专注与静默。

马晟哲以他特有的审慎/离叛视角反身于大数据模式下的规整与秩序,其作品呈现出一种无序的加速化结构。如果说马晟哲之前的作品还停留在表达机器在崩溃时刻的语言,那么现在则试探出一种加速语言的秩序,一种崩溃/分解化的信息语言逐渐重新聚合/组构成的再生秩序。凯瑟琳·海勒(N.Katherine Hayles)在《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》中提到“尽管信息通常是被定义为降低(reducing)不确定性,但其实它也依赖于不确定性。”马晟哲正是置身于这种不确定性的二律背反轨道之上,所进行实践的。“在这种系统里,有序的模式和无序的随机性通过一种复杂的辩证法绑在一起,相互之间成为有益的补充而非截然对立。”从而致使对图像/绘画的观念解读也很难仅囿于对机器和人的身份问题的译介,而是更多的处于对一个更为多元化也充斥着更多可能性的信息关系(系统)的解读。正如《Landscape》系列所绘制出的日益更新的编码景象,在人对计算机进行持续更为系统化地操作过程中,在编码体系不断地处于崩坏与整合之际,展开了计算机的视觉速率与人所共生的存在基底。

杨淞的加速度和宇宙旋转的晕眩感,杨凯对传统慢节奏、文化序列的打破重构,以及马晟哲在当下全新计算机话语系统里所发现的速率视野,都彰明了速度是一个伪命题:在极高和极慢的速度下,物质和人心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。在无垠的宇宙中,没有什么是永恒而可控的,唯有那美学况味,消解着过往的焦虑和忧愁,提示着我们当下境遇中难以被统一命名的生命质感与风格,并在印刻着“未来”与“传统”的肌层之间填续新的理解空隙。然而我们会在这些作品中看到,在充盈着加速韵律的连续景别中,画幅的休止终将成为最令人激越的完整补充。

x